“50后”的老夏同很多同时代的人一样,吃过许多苦:在长身体的时候遇上三年自然灾害;在该读书的年纪却下乡插队干粗重体力活; 而在正当青春年华的拼搏之际却遭遇失败……然而,即便如此,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他还是奋力抓住机遇,闯荡商海,一步一步从下岗者成为“昆山外向配套第一人”,再到成为拥有自主品牌的民营企业当家人,“蹄疾而步稳”,朝着既定目标前行。
老夏便是周市商会三届会长、昆山施耐特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扣林。时代的风云变换和人生的辗转腾挪让他有着怎样的情怀?
谈商会:愿大有作为
得知《周市商会》杂志创刊,老夏很是高兴,一直觉得自己和公司“没亮点、不值宣传”的他,欣然接受了杂志的专访,而最关切的话题也是从“商会”开始。
老夏是周市商会的首任会长,这一当就是13年。在这期间,他和商会伙伴们内整规章,外塑形象,收获了他自己总结的“有小小成就”。
2015年,在他会长卸任告别酒宴上,看到伙伴们都来捧场、并尊其为“夏大哥”时,老夏很是感动。他说:“无论是个人学识,还是企业规模,我都没有特别之处,但兄弟们都如此支持我,那一刻,真的很满足。”
不过,说到自己的商会工作,老夏还是觉得“有诸多遗憾”。因为,在他看来,商会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特别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商会的作用更是大有作为。
老夏认为,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给创业带来无限机会。而昆山《关于加快推进机器人产业及智能制造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出台,给有“装备重镇”之誉的周市带来“天时、地利”。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会的“人和”作为就显得越发突出。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进一步重视商会发展工作,按照市场化原则,引导社会充分认识商会职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作为商会本身,要顺应经济发展大势,发挥政府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壮大会员队伍,提供多元服务,增强自身活力。
温州商人的“抱团精神”为世人称道,在老夏看来,周市商会会员要在未来获得长足发展同样需要抱团与共享,不能只把商会工作局限在联络感情、节日聚会等层面,即要充分认识到商会的重要性,更要积极参与商会的建设与发展,真正实现“以商养会,以会促商”。
谈机遇:努力才有成功可能
“我是谁?我做了什么?我还能做什么?”这是老夏的思维惯性。也正是因为这种惯性,让他将“努力”渗透到自己骨子里,因为尝尽“酸甜苦辣”的他更懂得仰望星空的同时要脚踏实地。
刚创业的时候,资金短缺、缺乏人脉、管理分散,许多事务都要老夏自己“一肩挑”,真是劳心费力。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量外资企业开始涌入昆山,昆山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外向配套战略。刚刚经历过亏损、处于逆境中的老夏意识到,机会来了。所以,在1995年,经政府牵线搭桥后,他和其成立的“亭林外贸企业服务部”与落户昆山不久的一家外资企业开始有了合作,为该公司从罗钉、劳保用品等开始做起配套。当时,不少朋友劝他,与外资企业合作要求高、压力大。但他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再慢慢摸索,一定能克服困难。
在配套服务中,努力的老夏还悟出了许多门道:在配套的过程中,你随时都要向人家学习,跟上人家的思路。这其中,不光是产品、技术的配套,同时也是思想意识和产品质量的配套和提升。此外,与外商打交道,讲究的是一个诚信,经营的是质量第一、服务第一、效率第一的理念;思想意识的积累比资金的积累更重要,等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夏所带领企业的配套之路越走越广,而不少步其后尘的配套企业因为不谙其中的理念,而很快就夭折。因为配套贸易的红火,老夏的企业成为“昆山外向配套第一人”,树立了一个标杆。
“努力不一定立马有回报,但不努力就一定没有回报。无论何时何种岗位,人都要努力,捕捉每一个时代发展机遇,日积月累,总会寻找到自己的人生突破口。”老夏感慨着说。
谈发展:行稳而致远
古有明训:“戒急用忍、行稳致远。”意即在长远的路途中有上坡、有下坡、有平地、有高山、有深水、有直、亦有弯, 因不同的环境而有不同的路况。若想行远,必须随时看清外在的环境变化,采用不同的走法。老夏深谙其中的道理,并将其运用在企业发展理念中。
1995年,老夏的企业渐渐有了起色,“昆山外向配套第一人”的名头也越叫越响,但他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给自己的公司定起了“三个五年计划”。
“不能总停留在做配套的层面上,必须有自己的品牌。”老夏给自己定了这样一个目标。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实施后,老夏的公司从单纯外向配套企业摇身变为一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制造企业,实现了由贴牌加工到委托制造,再到自主创造的嬗变,成为我市把开放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的众多企业的代表。
有了品牌,又该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 2010年开始,老夏带领企业进行新一轮变革。他提出,再用“三个‘五年计划’”,全力打造企业的产品核心、技术核心、制造核心和管理核心。如今,经过第一个五年的努力,四大核心目标均朝着既定的路线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民营企业耕耘20余载,老夏有很多感慨。他去新加坡,看到很多面包铺、杂货店都是百年老店;而小小的日本,有两万多家百年企业,可国内不少民营企业都以赢利为目的,生存周期并不长,这让他对企业的发展有了更多深层次的思考。
他觉得,民营企业,应该有工匠之心,把产品做到极致,打造属于自己的百年老店。
谈人才:抓住人才方能赢得未来
走在 “施耐特”车间内,一身工作服的老夏,看不出一点“老板”的派头;当别人称呼时,他更喜欢叫他“老夏”,丝毫没有“老板”的架子。而他对于人才的渴求,却显示出了一个老板的非凡气度和卓越眼光。
“没有人才,没有管理,再好的财务状况、再好的产品,最终也只能是一败涂地。” “认定了人才,就要放手让人干,否则就会不伦不类。” “50后”的老夏常常坦言自己知识的欠缺和管理经验的不足,因此, 他遵循市场和企业发展的规律,专门为公司聘请了总经理,而且给他以“特权”,所有的决策都支持。此外,公司先后引进了多名技术人才,将重心放在研发适合市场的高新技术产品上,以此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今年年初,老夏和其公司股东们又在酝酿公司体制机制改革,欲设立人才股份,为企业人才“加码”。
老夏说,如今是充满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智力资源成为越来越宝贵的资源。只有建立起“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精”的人才格局,才能真正使人才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